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2022年高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各部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等文件精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院现状和“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现对2022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彰显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理念。
2.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三、总体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毕业要求、证书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各类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各类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有力支撑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特色定位,即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卫生健康类高素质技要技能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的科学合理设计,既能彰显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又能实现对学校总体人才培养定位的强支撑性。
(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要紧紧围绕学院构建”四融合、五对接”(即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在课程、师资、技术、基地四方面校企深度融合,在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实现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专业特色及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探索实践适合本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能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
(三)深化课程思政及劳动美育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应积极创新思政课程,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开设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劳动育人、美育育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课程,多维度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养的培养,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模工匠精神,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规范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公共任意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
1.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军事理论与技能课、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美育等课程列为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程原则上由学院统一安排,如部分课程因实训教学场地、师资等外在因素制约需对开课学期进行必要调整的,可由课程归属部门与各专业商定确定后报教务部备案。
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6-8门,若干门其他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由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专业毕业实习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为必修课,专业拓展课程(含限选和任选)为选修课。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训、实习等,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性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
(五)合理安排学制、学时、学分和教学安排
1.学制
高职专科学制为3年。
2.学时
(1)高职专科各专业总学时参考《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非国控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500-2800,国控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500-3000以内。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
(2)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
(3)选修课课程(含公共任意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
(4)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50%。
3.学分
(1)学生在专科学习期间须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校修读培养计划中的各门必修课、选修课、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所得学分均计入总学分,各专业学生毕业应达到本专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
(2)一般课程以18学时计为1学分,原则上每门课程的学分值以18学时整除数计算。
(3)每门课程最低学分为2.0,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文件规定外,原则上1学分课程不再开设。
(4)毕业实习每周计1学分,按18学时计算。
(5)课外研学是学生拓展视野、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方式,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创新创业实践、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劳动精神,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学术研究、文体竞赛以及劳动教育等活动,获得奖励申请获得学分。每名学生获得学分累计不超过6学分。
4.教学安排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按以下方式安排课程:
(1)每学期为20周,18周课程教学、2周考试。其中第一学期2周军事理论和技能训练、16周课程教学、2周考试;第四学期16周课程教学、2周考试、2周毕业实习;第三学年毕业实习36-40周毕业实习。
(2)尽量做到各学期的周学时分布均衡,周学时应控制在25学时左右,一般不超过28学时。
(五)严格毕业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学院推进双证毕业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获得任一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以毕业。
(六)促进书证融通
促进各专业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各专业也可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四、制定程序
(一)加强领导,做好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各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成立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相关文件和指导性意见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方案,发挥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认真组织好本部门所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二)学习研讨,深入调研。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文件资料,研究专业教学标准及其内涵,客观分析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制(修)订方向。各专业在制(修)订培养方案时要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充分协调教学团队、专业建设委员会、同类高职院校的专家、合作企业、校友会、毕业生等资源,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培养途径,确定清晰的专业发展目标及方向,从而更好地指导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三)起草初稿,充分论证。各专业结合专业教学标准,依据调研,立足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及行业企业、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每个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特色等方面进行审核论证,并形成书面论证意见,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报院长办公会议审批,最后由学院党委会议审定。
(四)发布更新,优化调整。审定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程序组织编印,发放给各部门执行。同时通过学校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学院还要持续关注经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依据需求及高职教育改革的实际,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优化和调整。
附件: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
教务部
2021年9月15日
用户登录